banner
陈不易

陈不易

没有技术想聊生活
twitter
medium
tg_channel

酸評リウダガチョウユウチュウ

進入劉大鵝宇宙的大概路徑是這樣的:在首頁點進導演小策與鳳凰傳奇合作的短片,在彈幕裡感受到了黑天🦢廣場場長劉大鵝的人氣,之後開始在導演小策的投稿裡開始「刷劇」,大姨和大爺們淳樸的表演、接地氣的「經典改編」使我實實在在沉迷了一整個居家隔離的下午。

過程中一直晃晃悠悠有些想法,嘗試在此記錄下來。

以下言論源自瞎琢磨與身邊社會學

導演小策給「演員」們帶來了什麼#

環蔭柳村藏龍臥虎,或者說中國鄉村就藏臥著很多曲藝龍虎,導演小策是那個把龍虎叫醒的人。有崑曲背景的曹姨,在最近一期的頒獎短劇中一開嗓就讓我大受震撼。操著東北口音的年輕人三炮,一個生活中表演慾強,能說會道的「鄰家大爺」,成功塑造了一個類劉能的形象。開火鍋店的二狗,「舞癡」人設,演被暴打的黑社會竟帶著一股該死的高級感。

導演小策和它新的演員們互相成就著,導演小策享受著「B 站第一導演」的追捧,那麼導演小策給他的「演員」們帶來了什麼?

線上很容易量化,在線上,他們是十足的「大明星」,甚至有了很多衍生梗。簡單掃了一眼,「劉大鵝宇宙」的核心人物鵝姨和三炮都有了 10w + 的關注量,這是很多年輕人望塵莫及的數字。

那麼線下呢?泛泛想來

  1. 多了項娛樂,家務農忙,麻將閒聊之外的又一種娛樂,可能在精神上的價值不弱於線上那些金燦燦的數字。
  2. 收益的分成,改善生活,收益這點雖然只能揣測,相信應該也不錯。

再之後,「演員」們對自己作品作何感呢?客觀來說,這些作品都是面向年輕人的,一些橋段和梗在我看來「演員」們理解是有「困難」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演員」們是否能百分百在享受演出呢,或者只是我照著台詞念,我理解不了觀眾為什麼會笑,但觀眾喜歡我也就開心了?

長輩給晚輩熬的一鍋粥🥣#

所以有了這一段思考,就像因為我喜歡鹹粥,姥姥每次給我煮鹹粥,我也不曾想過姥姥自己是否喜歡,或者只是我多喝一碗,她就開心吧,我自己都覺得自己矯情,但還想繼續往下想。

一個極端、不恰當的比喻,我聯想到了耍猴🐒。。

猴子不清楚自己跳上跳下的笑點在哪,只是覺得周圍很熱鬧,自己聽老師傅的話,作出相應的動作,觀眾就會笑。「演員」們可能無法理解自己說的台詞,但享受自己念的台詞逗笑觀眾,這種情況下「演員」們是否百分百享受了演出真的重要嗎?

這段想法其實是種引申,我看過花絮,導演小策會在片場細心的給「演員」們科普一些網絡梗,只是我單方面的覺得一些網絡梗長輩們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才有了這段的矯情🤦‍♂️,但不管長輩們感受如何,晚輩們真的很喜歡這一鍋粥。

取巧又討巧的劇本📒#

作為十幾分鐘的短劇,導演小策完成的不錯。

其中幾個劇本形成了這樣一個套路:選一個在年輕人圈子中耳熟能詳的電影,取其故事的框架;將「原創人設」原封不動或微調之後放入新的故事中;在角色與原角色的碰撞中產生新的情節。例如開宗立派之於師父,教婦使用了多個劉華強的名場面。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我認為,短片內容其實和 B 站中經典橋段的剪輯二創沒什麼區別,只是形式上作為拍攝的有導演有編劇有演員的短片,本質上觀眾消費的還是影視劇中的經典橋段,所謂「名場面」,觀眾很喜歡這種短平快,無需費腦筋來熟悉人物,只需要把新角色與原角色做簡單的都應就能理解整個故事,此之謂討巧。

而取巧也就好理解了,礙於時長和編劇的水平(不是否定編劇,意思是在短時間內用原創故事吸引觀眾太難),選取經典故事的框架、經典段落可以快速的讓觀眾看明白整個故事,觀眾在在短片和經典故事完成匹配後,生出一點洋洋自得的感情(我的看片水平很高,看出兩者間的聯繫),進而降低對短片實際故事性的要求。

原創故事是很困難的,這是編劇水平的限制,而在十幾分鐘內講好這個故事又考驗導演的能力,顯然,這對導演小策的團隊來說比較困難。所以有幾個故事就只能在劇本上取個巧,借用經典故事、橋段,觀眾更易進入故事,也降低了對導演的要求。

我不想,也無法否定這幾個作品的價值,我希望導演小策可以在眾星捧月中正視自己的團隊,明白在這幾個作品中,團隊在走一個捷徑,至於這條捷徑通向何方、能支持團隊走多遠這沒人知道。

看過南周對導演小策的訪談,他提到離開朱一旦的原因是因為他發現自己可以輕易的根據套路寫出一個劇本,他體會不到創作的感覺,因此,在我這,導演小策是有追求的,他不會在捷徑上走太久。

我毫不懷疑之後他帶著團隊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水平與此相當、甚至更好的有原創故事的短片。

読み込み中...
文章は、創作者によって署名され、ブロックチェーンに安全に保存されています。